作为国际资本市场投资的一个新宠,储能大规模市场化尚待时日,但未来储能产业的市场潜力巨大。
国务院发展研究中心研究员张永伟表示:现在的储能产业化受技术进步限制进程比较缓慢,现在国际上还没有进入储能大规模应用的阶段,未来五年全球储能产业的市场可以达到数百亿元。
储能潜力巨大
“作为一种多学科的战略性前沿技术,储能是一个新兴的战略性产业,我们当前讨论现有各种技术的优劣并不重要,重要的是能达到我们所需求的技术。储能是智能电网的重要技术支撑。储能在大规模可再生能源并网、分布式发电方面,以及在传统电网的升级改造上都能起到重要作用。”国家能源局新能源与可再生能源司副司长史立山表示,“储能影响能源结构调整的速度和方式。风电太阳能不稳定的电力供应和电动汽车将成为推动储能发展的重要因素。”
风能的规模化开发带来了电网运行的一些困难,根本的措施就是需要建立一些储能设施,以解决电力管理上的问题。电能的大规模存储成为推动新能源发展的重要因素。虽然储能产业目前仍没达到大规模应用的阶段,但与会专家都看好储能技术及储能设备的发展前景。
国家发改委能源研究所副所长李俊峰表示,可再生能源的应用比例占到20%以上的时候,就必须应用储能技术。没有储能技术的发展,就不可能有可再生能源的大规模应用和发展。
史立山认为,新能源的发展需要重构电力系统,从管理理念和技术等方面都需要作出较大努力。这是一个十分漫长的过程,可能需要几十年甚至上百年的时间,但储能技术在电力结构重构和能源结构调整中将发挥重大作用。
现在储能已经成为国际资本市场的新宠为各界所看好。据市场研究机构SBI的能源报告显示,全球公用事业的储能市场规模每年增长15.8%,到2015年将超过100亿美元。
中国电科院超导电力研究所所长来小康对《新能源》表示,储能产业的市场潜力巨大,投资储能产业首先需要明确储能产业的市场定位。
当前发展新能源,将新能源所发的电力与电网连接,由于可再生能源是按自然发电,发电具有波动性和间歇性的问题,特别是极端天气的发生,这是传统电网无法面对的;其次发展电动汽车产业需要运用储能技术,电网供电的模式需要从即发即用向部分储能转变。储能的定位就是功率传输到电量传输的转变,从输电网到能源网转变的一种前沿技术。
张永伟表示,现在发展储能需要经历技术手段和产业定位的转变,如果把储能仅仅当做一种技术手段,就需要在需求侧,特别是电网这一侧有一个转变;如果把储能作为一个产业来定位,这就需要进行投资,考虑储能的市场投入和产出,才能有利润回报。
在新能源发电中配套大规模高效储能装置,可以解决新能源发电与客户用电的时差矛盾及间歇式可再生能源发电直接并网对传统电网的冲击,调节电能品质。储能技术在离网的太阳能、风能、电动汽车等新能源发电应用中具有不可或缺的重要作用。
当前发展新能源的市场成本较高,如果加上较高的储能成本,计算储能的市场收益就没有利润可言的,与风电、太阳能不同,储能领域的竞争从一开始就集中在技术层面。突破储能技术将是储能产业化应用的瓶颈。
大规模储能应用需要确定储能的应用模式,张永伟认为,储能主要是有以下几种应用:用户侧基于峰谷价差的储能应用,进行相应的体制创新;新能源接入侧的储能应用;电网调峰调频能力改善的储能应用;分散式中小规模的储能应用;移动式应用。其中基于峰谷价差的储能应用当前市场最大。
储能市场化
国家发改委能源研究所副所长李俊峰对《新能源》表示,当前储能产业发展主要有两个问题:一个是储能系统的重量问题;一个是储能的价格。这两个问题解决了,储能产业化发展就指日可待。在储能材料和储能产品方面,我国和国际上还有很大的差距,目前的储能技术还不足以支撑电动汽车的大规模发展。需要认真做好技术研发。同时要解决储能的稳定性和安全性问题,
在推动储能应用方面,张永伟认为,储能的应用首先应该鼓励多元的技术示范与验证,国家应该加快部署国家级综合性示范项目,鼓励地方和企业层面的示范项目。其次建立一个峰谷电价机制,把国内的峰谷电价机制常态化。峰谷价差较小的机制转变为更加合理的价值,峰谷电价机制将有可能拉动储能的快速应用。当峰谷价差超过0.8元,储能的大规模应用就比较容易推广起来。
以前国家为了推动风电和太阳能光伏产业的发展建立了可再生能源基金进行补贴,国家推动储能产业发展也可以制定一个储能电价机制,并给予相关补贴。
对于储能产业化,还需要建立一个储能约束机制,严格对新能源强制性储能配比要求,确定多大规模的新能源装机容量需要强制性实行储能配比,特别是要确定对电网公司的强制性储能配比要求,现在我们需要实施储能产品的强制性认证制度,加快制定储能行业的各项标准,坚持“先标准,后制造”的发展机制。
来小康认为,储能技术有四项指标,即技术、经济、安全、规模四个指标,可以引发电力系统变革的储能技术首先要有一定的规模,没有规模,引发不了电力系统的变革。在一定规模下,还要实现安全运行。同时,技术和经济性也需要考虑。就技术角度来讲,循环寿命和转换效率两个指标最为重要。
在来小康看来,各种储能技术出现拐点的一个标志是KWH 造价达到1500 元之内,循环次数达到5000 次。他预测,10 年以后肯定有某种技术可以达到这一指标。
史立山表示,当前储能技术路径比较多,各自都在主张自己的技术路径是优秀的。事实上整个储能产业还没有一个标准,没有一个统一的要求。这是储能产业面临的一个较大问题。业内应该考虑是否可以建立一个具体的标准和要求,来规定哪种技术更适合在哪个方面发展,通过建立这样一个共识来推动储能技术的全面发展。同时,储能技术也应有所选择,不要盲目发展。
政策扶持
在业内看来,储能技术的应用前景广阔,比如用户侧基于峰谷价差的储能应用、新能源接入侧的储能应用、用于电网调峰调频能力改善的储能应用、分散式中小规模的储能应用、移动式应用等。随着储能技术的不断成熟和应用的逐步深入,将极大推动相关储能设备的发展。储能系统涉及众多非常规设备,例如压缩空气储能电站中高膨胀比的透平机械等,都是对我国现有机械设计制造产业的技术挑战。目前我国储能产业的整体产业链没有形成,国内精密材料、高端前沿材料的加工工艺跟美国、日本差距很大,商用产品的开发技术也是短板。
专家普遍认为,储能是新兴产业,当下的重点是技术研发,应加快出台促进技术发展的科研政策,促进我国储能产业的技术进步、工程示范和产业化进程。
张永伟认为,储能的应用应该鼓励多元的技术示范与验证,应加快部署国家级综合性示范项目,鼓励地方和企业层面的示范项目。此外,要考虑如何把国内的峰谷电价机制常态化,峰谷电价机制将有可能拉动储能的快速应用。同时,要从发电、储电、输电、配电、用电的多个层面做好储能的规划。
业内呼吁,国家应加快储能技术项目示范的实施,为各类储能技术和储能企业提供工程实践机会,实现我国大规模储能产业的多样性发展。